
肖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
关于“原始汉字”的定义和形成,裘锡圭教授在学术界有重要论述,其观点可概括如下:
一、原始汉字的界定
裘锡圭认为原始汉字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前3000年中期,这一时间节点与甲骨文的出现时间相吻合。
功能与性质
原始汉字是原始社会用于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,其核心功能是解决口语传播的局限性。早期符号可能以图画为基础,逐渐简化为特征图形,但尚未形成完全脱离语言的文字系统。
二、原始汉字的发展阶段
图画与符号的混合使用
裘锡圭提出原始文字经历了“图画与文字混用”的阶段,即早期符号既保留图画的象形特征,又具备表意功能。
俗体字的作用
俗体字在汉字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,其形成与口语化趋势密切相关,是汉字简化与规范化的中间形态。
三、与“三书说”的关系
裘锡圭在陈梦家“象形、假借、形声”三书说的基础上,补充了三类文字:
表意字:
通过图形直接表示意义(如“日”“月”)
假借字:用已有字形表示不同意义(如“木”借指“本义为木制品的器物”)
形声字:结合形旁表意和声旁表音(如“妈”“茶”)
同时,他指出存在少量无法归入上述分类的文字。
四、关键证据与争议
符号分类争议
- 裘锡圭将贾湖遗址(约前6000年)的符号称为“甲类符号”,认为其非文字;
- 将大汶口遗址(约前2700-2500年)的符号称为“乙类符号”,认为其更接近文字;
- 郭沫若则持相反观点,认为甲类符号更早且为文字。
文字形成的核心条件
裘锡圭强调,文字形成的核心是符号简化到与语言高度对应,但这一标准在早期符号中尚未完全实现。
总结
裘锡圭的原始汉字理论以“图画与文字混用”为核心,强调符号系统与语言的关联性,并通过甲、乙类符号的区分,探讨了早期文字形成的关键特征。尽管关于符号分类存在争议,但其理论为理解汉字起源提供了重要框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