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刘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
关于双方就业协议的解除,需根据具体情况遵循不同程序和法律规定,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:
一、协商一致解除
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可通过友好协商,就解除协议的条件、时间等达成书面协议。协商一致是解除协议的最基本方式,双方均不承担法律责任。
书面解除程序
- 双方需签订书面解除协议,明确解除原因、时间及后续权利义务。
- 协议中应包含违约金条款(如需支付),并保留追究违约责任的依据。
二、单方解除
用人单位单方解除
- 法定情形:
如学生未取得毕业资格、严重违纪或用人单位经营调整等。
- 程序要求:需提前30天书面通知劳动者,或依法向劳动仲裁/法院提起诉讼。
- 责任承担:用人单位无需承担赔偿责任,但需依法办理交接手续。
- 协商未果:
双方无法就解除协议达成一致。
- 法定情形:如用人单位未提供劳动保护、存在重大过错等。
- 程序要求:需提前30天书面通知用人单位,或依法向劳动仲裁/法院提起诉讼。
- 责任承担:劳动者需承担违约责任(如支付违约金),但无需赔偿用人单位损失。
三、协议解除的特殊情形
因不可抗力或政府政策调整等不可预见、不可避免的客观情况,双方可协商解除协议。
违约解除
一方违反协议条款(如未按时入职/离职),另一方有权要求继续履行或解除协议,并主张赔偿损失。
四、解除后的手续办理
材料提交:
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交解约申请、原协议及新单位接收证明等材料。
如约定违约金,需提供支付凭证;用人单位未出具解约证明时,可上传转账记录等替代材料。
完成解约手续后,持新录用单位录用证明到学校办理就业手续,更换《就业协议书》。
注意事项
解除协议需采用书面形式,口头协议无效。
违约金数额不得超过协议约定或法定上限。
学校通常要求解约后30日内完成新协议签订,否则可能影响就业。
建议解除前与对方充分沟通,必要时咨询法律专业人士,避免因程序不当引发纠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