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肖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
汉字“忘”的字形和意义演变如下:
一、字形演变过程
最早见于甲骨文,字形为“亡”在上,“心”在下,表示“丢失记忆”的概念。其中“亡”既表意(失去)又表音。
金文
金文延续了甲骨文结构,但字体更加规范。例如春秋晚期的金文字形中,“亡”仍为声旁,“心”为意旁,结构为“从亡从心”。
小篆
小篆字形与金文高度相似,仍保持“从心从亡”的结构。
楷书
楷书进一步简化,字形固定为“从心从亡”,成为现代汉字的基础形态。
二、造字原理
“忘”是典型的会意兼形声字:
形声部分:
声旁:“亡”(发音相近)
意旁:“心”(表与心理相关)
会意成分:
整体表示“记忆消失”或“不记得”的概念。
三、字义演变
本义为“忘记、不记得”,后扩展为:
引申义:
忘怀(如“忘年交”)、忘我(如“忘形”)、忘情(如“忘情水”)等。
四、结构特点
结构类型:上下结构,左上“亡”右下“心”
笔画顺序:4画(丶、乀、乀、乀)
发音:普通话为第二声(wàng),属于平水韵去声
五、文化内涵
“忘”字常与“记忆”“情感”等概念结合,形成成语如“念念不忘”“忘乎所以”,体现人类对记忆与遗忘的哲学思考。
综上,“忘”通过形声结合的方式演变而来,既保留了表意功能,又兼具音韵美感,是汉字系统中的典型字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