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高山倡导者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
古代科举考试的凭证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,需根据考试阶段进行区分:
一、考试入场凭证:浮票(或准考证)
浮票是考生参加科举考试前由官府颁发的纸质证件,记录考生姓名、年龄、考场座次、身高、面部特征(如胡须、胎记)等身份信息,用于监考时核对身份,防止替考。
历史演变
- 名称差异:
明代称为“浮票”,清代则改为“院试卷结票”。
- 防伪措施:除文字信息外,还包含考生相貌特征描述,监考官需核对后允许入场。
二、录取通知书:金花帖子(宋代特有)
考试合格后发放的录取通知书,用于证明考生身份及科举成绩,是进入官场的重要凭证。
形式特点
- 材质与工艺:
宋代使用洒金粉的素绫制作,称为“金花帖子”或“榜帖”,极为珍贵。
- 内容构成:除考生姓名外,可能包含官印、朱砂印记及榜单信息。
补充说明
考试纪律:古代科举对作弊行为处罚严格,如明代规定无浮票者禁止入场。
历史演变:科举制度从隋代延续至清末,考试内容和形式经历了多次改革,但准考证作为核心管理工具长期存在。
综上,古代“高考”凭证以“浮票”为核心,而录取则通过“金花帖子”等文书体现,二者共同构成科举制度的重要环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