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指导师老郭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
关于“高考葛大爷”的梗,主要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葛军(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)多次担任江苏高考数学命题人的经历,其命题难度较高,导致考生群体形成特定文化现象。具体可分为以下要点:
一、核心背景
葛军曾参与2003年、2010年、2013年江苏高考数学命题,其中2003年江苏全省平均分68分(满分150分),2013年安徽全省平均分仅55分(满分150分),两次命题导致两省一本分数线大幅下降。
“数学帝”称号的由来
因命题难度过高,考生群体戏称其为“数学帝”“葛大爷”,该称号逐渐演变为对高难度题目的代名词。
二、文化现象解析
考生心理投射
考生将备考压力归因于“葛大爷”的命题,形成“背锅侠”心理,甚至出现“葛军出题,我考零分”的调侃说法。
社会传播载体
- 段子与热搜:
关于其命题导致分数惨降的段子广泛流传,如“数学好玩”等言论成为高考文化符号。
- 网络亚文化:考生通过“葛大爷”标签进行群体身份认同,形成独特的高中生亚文化现象。
三、争议与反思
命题难度争议:部分年份的命题难度是否过高存在争议,但客观上其命题风格对数学教育有一定影响。
理性看待:多数考生表示,虽然命题难度较大,但应更多关注知识掌握而非单一考官,建议理性看待此类调侃。
综上,“高考葛大爷”既是考生群体对高难度题目的戏称,也反映了社会对教育评价体系的关注,需结合教育目标理性看待此类文化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