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 > 学历解惑  > 高考中的奇葩人士是什么

高考中的奇葩人士是什么

2025-04-30 22:52:01
吴老师
吴老师已认证

吴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

关于高考中的奇葩人士,综合权威资料和考生案例,可归纳为以下几类典型:

一、长期未达目标的坚持者

梁实

- 从1983年起连续26次参加高考,均以失败告终,被称为“中国第一铁脑壳”“高考最牛钉子户”。2022年转考文科,虽分数未达二本线,但仍在坚持追梦。

曹湘凡

- 1987年高考落榜后,边工作边自学,曾立志考取北大哲学系。虽多次补习未果,但通过努力最终实现大学梦。

二、教育制度争议者

李坚

- 贵州籍考生,高考中故意争取各科零分,仅语文得12分,另加20分民族分,总分32分。此举引发社会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讨论。

三、特殊背景的幸运儿

蒋方舟

- 90后作家,因出版多部作品被清华破格录取,降60分调档。凭借文学特长获得教育机构特殊照顾。

汪侠

- 1929年出生的老人,高考取消年龄限制后,连续15年参加考试。2001年首次参加高考,后因健康原因多次落榜,成为长寿考生代表。

四、考场异闻

监考员趣事

- 高中考场曾出现监考员因紧张关窗、开窗等行为影响考生情绪的尴尬场景。

考生特殊行为

- 有考生因过度自信(如不带听力设备、考前夜理发明志)或突发状况(如暴雨迟到、情绪崩溃)引发关注。

五、其他罕见案例

张空谷:

10岁成为最小大学生,5年完成中学课程,以505分成绩考入辽宁本科二批。

王远:1996年高考状元,因分数未达志愿院校录取线,后进入中南工业大学。

以上案例反映了高考中不同维度的“奇葩”现象,既有长期坚持的励志故事,也有引发社会讨论的争议行为。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中国高考生态的多元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