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墨香传道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
单位干预员工就业的行为可能涉及违法,具体应对措施如下:
一、合法干预情形
若员工与企业签订竞业限制协议,并按时支付补偿金,限制就业行为合法。但需注意协议范围、期限及补偿标准符合《劳动合同法》规定(如仅限高管、技术人员,期限不超过2年)。
二、违法干预情形及应对
散布虚假信息或恶意诋毁
企业若通过散布谣言损害员工名誉,影响其再就业,可能构成名誉权侵权。受害者可向人社局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,要求赔偿经济损失。
拒绝/拖延出具离职证明
企业无正当理由拒绝或拖延提供离职证明,妨碍员工再就业的,劳动者可向人社局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,并要求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。
强制调岗或限制就业
企业未经同意强制调岗或设置不合理的就业限制,员工可依据《劳动合同法》第三十八条主张解除劳动合同,并要求经济补偿。若涉及暴力、威胁等手段,可立即解除劳动关系。
三、维权途径
协商解决:
与用人单位沟通,要求停止不当行为。
劳动仲裁: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,要求赔偿或确认行为违法。
法律诉讼:对仲裁结果不服的,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。
四、注意事项
保留证据:收集企业干扰行为的书面材料、证人证言等。
合同审查:入职前仔细阅读竞业协议、保密协议等条款,明确权利义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