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诚信公仆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
就业人数的考核通常采用 基础指标与效益系数法,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,具体分为以下要点:
一、基础指标体系
指在一定时期内(如年度)城市和城镇地区新增的从事有偿劳动人口数量,是衡量就业规模的核心指标。
其他关联指标
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、失业人员就业人数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人数、创业培训人数、小额担保贷款金额、职业技能培训人数等,用于全面反映就业状况。
二、考核方法
功效系数法
通过对比实际完成情况与最优、最差案例,计算单项指标得分。公式为:
$$d = frac{(x - b)}{(a - b)} times y$$
其中:
- $x$:实际完成指标值
- $b$:完成指标最差的比较对象值
- $a$:完成指标最好的比较对象值
- $y$:指标分值。
目标完成率法
对于可量化指标(如新增就业人数),直接计算完成比例:
$$text{完成率} = frac{text{实际完成数}}{text{目标数}} times 100%$$
根据完成率确定得分,通常设定满分或阶梯式评分标准。
三、考核应用场景
政府绩效考核:
纳入省级或市级经济社会综合考核体系,权重通常为就业工作指标分值的30%-50%。
高校就业工作评价:通过学生推荐就业率、初次就业稳定率、签约率等指标评估就业指导效果。
四、注意事项
指标数据需由相关部门严格审核,确保真实性和时效性。
部分指标(如创业培训人数)可能根据政策调整,需及时更新考核标准。
通过以上方法,既能反映就业人数的绝对规模,又能体现政策实施效果和地区间差异,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