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肖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
崇明生态就业的推进涉及政策规划、岗位开发、管理规范及服务保障等多方面,具体可归纳为以下措施:
一、政策规划与组织保障
顶层设计与组织架构
崇明区委、区政府成立生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,各乡镇、相关部门协同推进。例如,2018年出台工作方案,成立生态养护社作为就业援助基地,吸纳超1万人就业。
目标与任务分解
结合生态建设需求,制定年度生态就业目标,明确各镇、村职责。如2022年计划开发1.3万个生态岗位,重点覆盖生态养护、乡村治理等领域。
二、岗位开发与资源整合
拓宽岗位渠道
- 在生态养护社基础上,新增道路保洁、垃圾收集、治安巡逻等岗位,2021年共招聘503人。
- 与市级部门建立招聘信息共享机制,联合民政、国资等部门归集社工、国企等政策性岗位。
优化岗位配置
根据乡镇规模、人口等因素科学配额,通过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选拔流程(笔试、面试、公示)录用人员,2019-2021年累计新增3000余岗。
三、管理规范与服务质量
智能化管理平台
采用GPS定位器、刷卡签到等技术,实现从业人员实时监管。例如,港沿镇通过平台掌握作业动态,确保到岗率100%。
绩效考核与责任落实
- 建立月度考核机制,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,督促用人单位履行主体责任。
- 明确“谁使用谁管理”原则,用人单位需负责考勤、绩效评估等工作。
四、服务保障与权益提升
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
推行“互联网+职业技能培训计划”,线上线下结合,针对“4050”群体开展分类培训,提升就业竞争力。
收入与保障优化
生态养护员等岗位年收入可达5万多元,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五、创新与扩展
生态就业与生态建设融合
通过生态养护、环境整治等岗位,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,例如河道保洁员参与生态修复工作。
探索新业态就业
结合民宿、电商等新兴行业,开发灵活就业岗位,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。
通过以上措施,崇明区在生态就业领域形成“政策引导+岗位开发+管理优化+服务保障”的协同机制,既推动了生态建设,又有效解决了就业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