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梦境编织者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
开展就业促进活动需要系统规划、多方协作和精准实施,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方案的具体建议:
一、政策宣传与意识提升
- 组织政策解读会,通过微信公众号、社区公告栏、社保窗口等渠道宣传就业补贴、创业扶持等政策,建立政策服务清单和经办机构指南。
- 开展“春风行动”“就业援助月”等专项活动,利用线上线下招聘会、政策宣讲会等形式,提高活动知晓度。
精准对接需求
- 深入社区、乡村开展“就业访民生”活动,通过问卷调查、面对面访谈等方式,摸清未就业人员、贫困劳动力、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需求、技能水平和创业诉求。
二、供需匹配与岗位拓展
搭建招聘平台
- 联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,收集企业用工信息,分类设置招聘专区,提供线上线下对接服务。例如,每月举办2场以上区域性招聘会,提供59000+岗位。
- 推广“2+N”招聘模式,结合基层项目(如特岗计划、三支一扶)拓展岗位资源,提升供需匹配度。
强化企业用工服务
- 组织企业专场招聘会,提供政策咨询、用工对接等一站式服务。例如,宣城市通过大巴接送返乡人员就业,举办12场对接活动,达成就业意向22558人。
- 开展异地劳务对接活动,缓解企业用工难题,如组织用人单位到甘肃、河南等地提供2000+岗位。
三、创业支持与能力提升
创业孵化与培训
- 设立创业孵化基地,提供创业辅导、资金对接、项目孵化等服务。例如,开发290个公益性岗位,110个临时岗位,支持重点群体创业。
- 开展创业讲座、创业竞赛等活动,激发创业热情,提高创业成功率。
职业技能培训
- 针对重点群体(如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)开展职业技能培训,提升就业竞争力。例如,整合学校教学资源,成立就业指导中心,组织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。
四、组织保障与评估优化
建立工作机制
- 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,明确职责分工,定期召开工作会议,协调各方资源。例如,高校设立就业指导中心,负责信息收集、岗位对接等工作。
- 推行“三公里”充分就业社区建设,以社区为服务单元,集成线上线下就业服务,覆盖40%以上社区。
效果评估与反馈
- 通过就业数据监测、满意度调查等方式,评估活动效果,及时调整优化方案。例如,统计签订劳动合同人数、达成就业意向比例等指标。
五、特殊群体专项帮扶
高校毕业生:
实施“特岗计划”“三支一扶”等基层项目,引导到基层建功立业。
退役军人:开展“接您回家”活动,组织专场招聘会,提供返乡就业创业支持。
困难人员:通过政策补贴、岗位援助等方式,帮助其实现就业。
通过以上措施,形成政府引导、市场调节、社会参与的就业促进体系,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,拓展就业机会,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