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随梦而飞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
发电报时汉字的编码方式经历了多次演变,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:
一、早期电报编码方式
在电报技术初期,每个汉字需配对一组四位数代码,例如“中”对应“0002”,“国”对应“0948”。这些代码需转换为摩尔斯电码后传输,电报局通过《中国电报新编》等工具进行查询和转换。
局限性
由于汉字数量庞大(约3.5万个),直接用四位数编码效率极低,且需人工查表,逐渐暴露出局限性。
二、现代汉字编码体系
GB-2312编码
20世纪70年代,中国推广使用GB-2312编码,将汉字映射为7000余个代码,采用双字节(16位)表示,相当于英文的ASCII码。该编码保留了部分早期电报码的结构,但扩展了字符集。
扩展与优化
随着技术发展,GB-2312后续升级为GBK和GB18030,分别增加少数民族字符和生僻字的支持,编码长度仍为双字节。
三、四码电报的演变
编码规则:
四码电报采用“四位数+字母”组合,例如“北京”对应“1001BJ”。其中前四位数对应汉字编码,后两位为英文字母(如北京拼音首字母)。
历史地位:该编码方式曾是中国通用的电报编码标准,从1873年持续使用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。
四、技术演进的启示
从四位数到双字节的演变,体现了技术发展对信息传输效率的追求。现代通信技术(如5G)已不再依赖此类编码,但汉字编码体系仍为信息处理提供基础。
总结:发电报时汉字编码经历了从四位数到双字节的演变,GB-2312及其后续版本是核心体系,而四码电报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过渡方案。当前数字化通信已不再依赖传统电报编码,但其发展历程反映了信息技术的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