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公考顾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
关于大班数学中“比较多和少”的教学活动,以下是综合多个优质教案及反思的整理:
一、核心目标
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理解物体的数量与摆放形式无关,例如7个纽扣无论摆成何种形状,数量始终为7。
培养比较与判断能力
引导幼儿通过观察、操作和讨论,学会判断物体的数量差异及排列规律。
激发学习兴趣
通过游戏化操作和互动体验,让幼儿感受数学活动的趣味性。
二、典型活动设计
基础操作活动
- 使用纽扣、瓶盖等材料,让幼儿通过“数一数、摆一摆”比较数量是否相同。
- 教师在磁板上展示不同排列的相同数量物品(如7个瓶盖),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。
规律探索活动
- 组织幼儿讨论:“为什么同样数量的物品可以摆成不同形状?”帮助幼儿归纳出“数量守恒”的概念。
- 通过改变物品大小(如不同大小的橘子瓣)进行对比,强化数量与形状无关的认知。
游戏化延伸活动
-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更多材料(如积木、石头等),让幼儿自主探索和比较。
- 结合生活情境(如分水果),让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。
三、教学反思要点
材料与方法
- 提供丰富、多样且可操作的教具,避免单一的演示式教学。
- 结合直观操作(如用手指计数)和抽象思维训练(如用符号记录)。
幼儿参与度
- 通过小组讨论、角色扮演等方式,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。
- 关注个体差异,对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更多引导和鼓励。
教学目标达成
- 通过观察幼儿在操作和讨论中的表现,判断是否初步建立数守恒概念。
- 通过作业或测试(如用记录表统计数量)评估幼儿对比较方法的掌握情况。
四、注意事项
避免概念混淆:
在引入数守恒概念时,需结合具体情境,避免过早抽象化。
强化语言表达:鼓励幼儿用“有7个”“比这排多2个”等语言描述数量关系。
整合其他领域:可结合科学活动(如橘子的瓣数探索)或艺术活动(如用不同形状材料拼图)拓展学习。
通过以上活动设计与反思,幼儿不仅能在操作中建立数量守恒的认知,还能在游戏和讨论中提升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