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耐性与骨气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
“啸”是一个多义汉字,其解析如下:
一、基本含义
指通过撮口作声发出的声音,如“长啸”“虎啸”“猿啸”等,常用于形容动物或自然现象(如风啸、海啸)。
行为动作
表示人发出悠长而清脆的声音,如“仰天长啸”“登高啸歌”,常带有情感表达。
社交行为
指人们聚集成集的招呼方式,如“啸聚山林”。
二、词性演变
本义:
撮口作声(如《说文》:“啸,吹声也”)。
引申义:逐渐扩展为呼喊、吟咏、长叹等,如“风啸海啸”(自然现象),“啸傲江湖”(情感表达)。
三、结构分析
形声字:左耳旁(口)+ 右半部分(肃),表示与口部动作相关。
古音与现代音:古音中“啸”读作“xiào”,与“笑”同音,现代口语中常读作“xiāo”。
四、相关成语
龙吟虎啸:形容声音洪亮,如“龙吟虎啸震天响”。
命俦啸侣:指志同道合者结伴而行。
啸咤风云:形容威力极大,如“他啸咤风云,无人能敌”。
五、文化内涵
在魏晋时期,啸成为名士表达情感、寄托理想的重要方式,如陶渊明的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中的“啸歌”。此外,啸还出现在女性文化中,如《诗经》中的“江有汜,其啸矣”。
综上,“啸”通过拟声、行为、社交等多重含义,展现了汉字的表意性与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