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吴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
韩国禁止汉字的历史可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,均以失败告终:
1948年李承晚政府颁布《韩文专用法》,规定公文、教科书禁用汉字,旨在摆脱日本殖民影响。但因法律歧义、学术传承断裂及经济成本过高(如海关损失230万美元),1964年被迫修订法律,允许必要标注汉字。
第二次强化限制(1970-1999年)
朴正熙政权发起“韩文世代”运动,1970年起中小学全面废除汉字教育。20年后,35岁以下研究员82%无法解读古建筑匾额,三星电子因技术文件翻译错误损失1.2亿美元,金融系统因同音词混淆产生37万亿韩元坏账。
第三次极端尝试(2013-2016年)
朴槿惠政府推行“数字时代身份焦虑”政策,要求所有公文、教科书、古籍翻译改用韩文,甚至淘汰汉字打字机。但因同音字问题(如“金”与“琴”发音相同)和实际操作困难,最终失败。
现状:
截至2025年,韩国身份证仍需标注汉字名,汉字在法律文书、商业标识等领域仍占重要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