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 > 教育解读  > 什么是汉字反切法

什么是汉字反切法

2025-05-07 15:36:08
彭老师
彭老师已认证

彭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

反切法是中国古代汉字注音的重要方法,通过拆分两个汉字的声母、韵母及声调组合来标注目标字的读音。以下是具体解析:

基本定义

反切法由两个汉字组成,前一个字(切上字)取声母,后一个字(切下字)取韵母和声调,组合后形成目标字的读音。例如,“冬”字用“都宗切”注音,即“都”的声母+“宗”的韵母+声调。

结构规则

- 切上字:

仅取声母(如“冬”字用“都”)。

- 切下字:取韵母和声调(如“冬”字用“宗切”)。

- 组合时,切上字在前,切下字在后(如“都宗切”)。

历史地位与局限性

- 反切法是古代最主要的注音方法,使用时间长达千年,直至1918年国语注音字母推行后被淘汰。

- 存在局限性,如纯元音字标注时易出错(如“安”字用“女咸安”注音)。

与直音法的区别

- 直音法:

用同音字直接注音(如“江”注为“将”),简单但缺乏通用性。

- 反切法:通过拆分组合更精准,但需依赖字典查询。

示例:

“江”字:用“将”(同音字)直音;

“冬”字:用“都宗切”(都→声母,宗→韵母+声调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