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公共使者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
变式是教育心理学中概念学习的重要方法,主要用于帮助学生通过变换非本质特征来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。以下是关于变式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具体说明:
一、变式的定义与作用
变式是指通过改变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,同时保持其本质特征不变,从而形成不同表现形式的例证。
作用
- 突出本质特征:
通过对比正例和反例,帮助学生区分概念的核心属性与无关属性。
- 促进概念泛化:使学生能够将概念应用于不同情境,避免因表面相似而混淆。
- 避免认知偏差:通过排除无关特征干扰,形成更精确的概念概括。
二、变式与概念学习的关系
变式是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,通常与 概念形成和 概念验证两个阶段紧密相关:
概念形成:通过呈现不同变式,引导学生归纳出共同本质特征(如鸟类的关键特征:羽毛、恒温、卵生等)。
概念验证:通过改变非本质特征(如企鹅不会飞)确认概念的稳定性。
三、典型应用场景
- 以“鸟”为例,可呈现麻雀、鹦鹉(典型正例)和企鹅、鸵鸟(变式)等不同例证,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特征。
- 通过“非本质特征变化”的练习题(如“会飞的鸟”“不会飞的鸟”)巩固理解。
考题示例
- 正例:麻雀、鹦鹉[典型例证]
- 反例:蝙蝠(无飞翔特征)
- 变式:企鹅、鸵鸟(有羽毛、恒温等本质特征,但不会飞)
四、常见误区
部分教材对变式存在不同定义:
狭义变式:
仅指正例的变化
广义变式:包含正例和反例
建议以“广义变式”概念为准,既包括保持本质特征的变化(如不同鸟类),也包括通过反例排除非本质特征(如蝙蝠)。
综上,变式是教育心理学中概念学习的核心策略,通过科学设计例证帮助学生建立精确的概念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