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 > 大学排名  > 科举一般录取多少人

科举一般录取多少人

2025-04-30 12:28:29
面试高老师
面试高老师已认证

面试高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

科举录取人数因朝代和考试层级不同而有所差异,具体可归纳如下:

一、整体范围

总录取规模

科举制度从隋唐延续至清末,整体录取规模在 100-600人之间,具体因朝代和年份波动。

分阶段特点

- 唐宋时期:

录取规模较大,如宋代每次可达200-600人,明清时期逐渐减少至100-400人。

- 元明清时期:录取名额相对固定,如元朝每次约100-400人,明清殿试多在300-400人之间。

二、按朝代细分

唐朝

- 平均每次录取约23人,最多56人(如天宝12年),最少12人(如大历12年)。

- 采用分科考试制度,进士科地位最高。

宋朝

- 每次录取200-600人,甚至可达500-600人,录取率较高。

- 江浙等文化发达地区录取名额相对较多。

元朝

- 殿试录取仅100-400人,录取名额大幅减少。

明朝

- 会试录取32-472人,平均约300人,分三甲(一甲3人、二甲10-20人、三甲20-30人)。

- 实际录取率约8.55%(1277/1500科)。

清朝

- 会试合格者(贡士)约300人,录取名额根据省份分配。

- 光绪三十年(1904年)最后一次考试,录取273名进士。

三、录取率与社会背景

整体录取率:

从社会层面看,科举录取率极低。例如,清代光绪年间,全国平均每3年考试录取进士约300人,而适龄读书人约500万,晋级率仅0.5%。

地域差异:文化发达地区(如江浙)录取名额较多,但实际竞争更激烈。

四、总结

科举录取人数受制度设计、社会需求和皇帝偏好等多重因素影响。唐宋时期录取规模较大,明清时期逐渐规范但名额减少,反映了不同时代对人才选拔的重视程度不同。